2011年3月18日

口譯實習的片段記憶

地點:臺北X斯托兒所家長座談會。

  人們說: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。」至少還知道原因是書讀得少,但口譯似乎不需要讀什麼書,不知該恨的是什麼,肯定是練習太少。我的搭檔德拉根‧詹很沉穩地幫我擋了大半,倘若只有我一人,肯定是譯得很「精簡」,精簡到比正常的摘要還要短,完全漏掉細節,之後被列入黑名單。家長們的英語水平很高,似乎不需要聽口譯,但也沒有挑戰我的口譯內容,至少如果有質疑的話也只是放在心裡,沒有當面說「你翻錯了」之類的話。我其實並沒有很緊張,只是覺得記憶力很不好,聽到了、聽懂了,要翻的時候就忘了,這離「專業」還有很長一段距離。部分家長直接以英語與教師問答,切入的時間點可能都很尷尬,因此我們就沒有翻譯問答的部分,或許真正需要聽口譯的家長也不好意思承認並要求。我誠心認為,這沒有什麼好尷尬的,中華民國人說中華民國的國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。

  我從來就不喜歡幼稚園,縱使是再名貴的幼稚園,主/奴關係的培養仍然持續進行。的確,送幼兒到幼稚園可以提早開始社會化過程,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原初期如果遇到障礙,產生的負面影響可能是終生的。

  我國教育部有一段時間對升學補習班特別反感,想盡辦法消滅這個產業。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去補習班,少數還沒有去補習班的學生(或家長)就容易產生焦慮而跟進;就像是棒球場上,前排的某個人站了起來,被他擋住視線的人也跟著站起來,漸漸地所有的人都跟著站起來。幼稚園所謂的「銜接小學」訓練也是如此,課程開得跟真的一樣;練習A、B、C、ㄅ、ㄆ、ㄇ,以及簡單的算術,我並不完全反對;我最反對的是在手部骨骼、肌肉完全發展前握筆寫字。本島人口密度已經夠高了,政府仍然鼓勵生育,再加上政治正確的所謂「婦女工作權」政策,因此沒有辦法像反對補習班那樣反對這種爭相提前學習的幼稚教育。本島大眾的教育觀念也停留在崇拜「國中生讀高中書」、「高中生讀大學書」的民智未開階段,以為小孩能做大人事就是多麼了不起的壯舉。我誠心誠意地認為:要讓小孩在臺灣受教育,不如不要生小孩。

  能夠走出教室,有實際的口譯經驗是一件不錯的事,真的在面對客戶(幼稚園小朋友的家長們)比起面對同學、老師,當然神經會比較緊繃;老話一句:「還要再多加練習!」

這個星期過得好慢,雖然我只有三天課。

2 個回應:

sfwhpdreamer 2011年4月1日 晚上9:10 提到...

在我的視譯課變成半個口譯課之後,我似乎也逐漸成了老師消遣的對象,細節有空再說吧。瑪先生讓我對筆譯產生興趣,口譯對我來說還是天方夜譚 > <"

Unknown 2011年4月1日 晚上10:46 提到...

好,下次上課見面的時候說說。先恭喜你上研究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