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4日

想像與美化

從中央社報導來看,不難理解為何中華民國新聞媒體水平低落令人嘖嘖稱奇。

  因為課程安排的關係,我的連續假期長達十一天。很高興能夠有一個像樣的「溫書假」,使我能夠趕上美國文學的進度。先人並沒有土葬墓穴,因此民族掃墓節對我來說跟「掃」、「墓」完全沒有任何關係。尤其是成為無神論/無宗教/絕對世俗主義者之後,我更是不承認任何宗教儀式屬於文化與文明事業的一部份,它只是一種原始的人類活動;我無法真正地貶低這樣的原初人類活動,我只認為宗教和文化是必須脫鉤的。民族掃墓節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節日,我讀到一則新聞談論中華民國漢族以外的民族對於這個節日的反應;聚焦對象是位於本省臺東縣蘭嶼的達悟族。

中央社即時新聞:《塵歸塵土歸土 達悟人不掃墓》(中央社記者盧太城臺東縣4日電)

清明節連續假日,各地墓園人聲鼎沸,唯獨蘭嶼島上6個公墓,雜草蔓延,一片荒涼。達悟人是不掃墓的民族,親人往生後,有墓沒碑,「塵歸塵,土歸土」家屬不再踏入墓園。

  報導的開端就像是人類學家記錄著遠赴海外探險時的所見所聞,敘述著達悟族人的墳墓景觀,用直述句說明此一民族沒有掃墓以及再訪先人墓地的習俗。至於引號內的「塵歸塵、土歸土」,這與沒有再訪先人墓地的習慣並無關係,漢人的掃墓習慣可也沒有與「塵歸塵、土歸土」的想法相左。事實上,哪個人死後不是塵歸塵、土歸土?

(…)達悟族在往生者下葬的那一刻,不僅是「天人永隔」,且還是「陰陽兩界」,往生者的靈魂屬於鬼魂「阿尼度」,如果附身在人身上就成為惡靈,因此達悟人終生不靠近墓地。只有一種情況,達悟人才會回到墓園,也就是夢到往生者,這代表往生者已成為「惡魔」,必須立即起床,全身武裝,手拿刀槍,到埋葬地「驅鬼」,並且攜帶豬羊肉給「惡魔」吃。

  這兩個段落描述著達悟人的習俗,使用的是百科全書式的敘述。從報導中,我無從得知記者是否曾經訪問過當地族人,或是自行查詢資料後撰寫的文字。我不要求絕對的真實性,因為我知道即便是同一個民族,不同世代的人,甚至是個別的族人所提供的答案也可能不同,而每一份資料的描述也可能互相迥異。總之,在這個部分,解釋達悟人不回墓地的原因,以及說明回到墓地的例外情形。

不過,這並不代表達悟人沒有「慎終追遠」的觀念,達悟人會在每年的11月,也就是蘭嶼曆的7月祭祀鬼神,將最好的祭品拿出來祭拜,獻給鬼神。達悟族不掃墓,雖然是擔心「鬼魂」附身,但是,卻有更深層的豁達人生觀,「往生者」和在世親人「塵歸塵、土歸土」,屬於不同的世界,不希望「往生者」留戀人世。

  最令我不以為然的是結尾的兩個段落,記者簡直是畫蛇添足;畫出來的究竟是不是蛇就已經有待商榷了,還加上這個不三不四的結尾。為什在新聞報導中可以加上如此具有個人意識的評論?報導中想像「達悟人並不是沒有慎終追遠的觀念」,但為何達悟人一定要有漢族的慎終追遠觀念?陳述達悟人不掃墓的原因和來由就足夠了,根本沒有任何理由替達悟人解釋,也不需要用漢人所能理解的習俗來美化達悟人的習俗。還有,「死者」、「先人」這些中性的詞都很好用,何必使用「往生者」這樣特定宗教的詞,然後還要加上引號?這樣的報導在知性雜誌裡或許可以占個版面,但在新聞媒體上並不恰當,也不是新聞報導該有的樣子。

本人絕非少數民族權利的倡議者,只是無法認同這則報導的觀點。

3 個回應:

宥節 2011年4月5日 晚上7:53 提到...

雖然大一時經常蹺掉人類學導論的課程,可是後來因為工作上的需要,還是涉獵了一些關於原住民的文章或書籍。新聞報導中的「阿尼度」應該就是anitu(亦稱anito),這個惡靈(達悟族沒有善靈的觀念)非常的有趣,在人死後會從形骸中脫離出來,它會先回到家裏拿自己的東西,浮游到一個名為「白島」上居住,那個島全是鬼靈安息的地方。anitu有時不甘寂寞,就會回家來找人作伴,故生人一切疾病和死亡就是這個原因。在蘭嶼生病的老人家就很可憐,被視為惡靈作祟,故沒什麼人敢靠近。人的身軀裏還有其他的靈,但在人死便脫出形骸立刻鑽入茅草中,不致作祟。噢!你的評論很好。臺灣的原住民有敬祖靈的觀念,至於何族有「掃墓」的習俗了?我還真沒聽過;即使有,也是「漢化」的結果!

宥節 2011年4月5日 晚上7:56 提到...

可是「宗教」怎麼可能和「文化」脫鈎呢?宗教可是包括在廣義的文化裏!

Unknown 2011年4月6日 下午3:58 提到...

我不能否認宗教與人類文化的關聯性,而是期待在世俗主義憲法的框架下,宗教在政策、法律上與文化事業脫鉤。